-
南通海安:以创新引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实践
南通海安始终将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,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推动产业集群升级、深化智能制造转型,构建起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体系。近年来,当地聚焦十大产业集群培育,累计引进国际一流设备,建成省级和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5个,工业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南通,正加速实现从“制造”向“创造”的跨越。 一、战略引领:锚定“工业强市”构建发展新格局 南通海安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,长期坚持“工业强市”战略不动摇,将创新贯穿产业发展全周期。围绕顶层设计,当地科学规划时尚锦纶、纺织丝绸、装备制造、汽车及轨道交通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、现代建筑、现代家具等十大产业集群,形成“原材料采购—产品研发—生产制造—市场营销—售后服务”闭环发展格局。通过政策引导、资源倾斜,推动各产业集群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战略支撑。 二、产业集群:十大领域铸就发展硬实力 在十大产业集群中,时尚锦纶、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焕发新活力,装备制造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凭借创新突破抢占发展先机。以纺织产业为例,当地企业通过连续多年技改投入,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,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,已形成从纤维到面料、成衣的完整产业链。装备制造产业聚焦高端化、精密化,在汽车零部件、轨道交通设备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,部分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,共同构筑起南通海安制造业的“四梁八柱”。 三、智能制造:15个示范车间引领转型浪潮 智能制造是南通海安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抓手。截至目前,当地累计建成万力、威尔曼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个,申菱、联发印染等市级示范智能车间9个,另有铁锚明信、福克斯新能源等10多家企业正在积极创建智能车间。这些智能车间广泛应用自动化流水线、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,通过生产数据实时采集、智能调度优化,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2011年以来,当地累计投入23.03亿元引进国际一流进口设备,智能化生产体系逐步完善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“智慧动能”。 四、技改投入:企业转型的“加速器” 当地企业将技改投入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,持续加大研发和设备更新力度。以海安首家上市公司为例,该企业连续5年技改投入年均超过1亿元,通过建设省级“智能车间”,实现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化制造的转型,稳居全省色织行业龙头地位。另一家化纤企业通过多年技术积累,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,成为当地首家应税销售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。企业的持续投入,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,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。 五、产学研融合:打通创新“最后一公里” 南通海安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,构建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体系。通过联合攻关、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例如,当地一家化纤企业与东华大学、南通大学合作研发的“5D/3F锦纶功能性超细纤维”,相比传统产品具有柔软亲肤、超薄透明、易成形等优势,上市后迅速占据市场份额,成为行业创新标杆。产学研融合机制的建立,让企业创新有了“智力支撑”,也让科研成果找到了“用武之地”。 六、招商引资:汇聚高端要素赋能发展 招商引资是南通海安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。当地围绕十大产业集群,精准引进产业链关键项目和高端要素,重点吸引掌握核心技术、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和项目落地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、提供政策支持,吸引国际一流设备、技术和人才向海安集聚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“源头活水”。近年来,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,当地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,发展质量不断提升。 七、峰会赋能:政产学研资智共话发展新路径 为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、汇聚创新资源,南通海安曾举办智能制造数字化和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峰会,集结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资本、智力等五方力量,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、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等议题建言献策。峰会以“深化工业互联网建设,打造产业创新新生态,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,聚焦人工智能与高端智能装备制造,为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,助力海安制造向更高质量、更高水平迈进。 八、质量品牌:从“产品输出”到“价值创造” 南通海安制造业正加速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”转变,着力打造“海安质量”“海安品牌”。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、推动标准升级、培育自主品牌,当地企业产品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。在色织、化纤、装备制造等领域,一批企业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,成为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和市场竞争的领跑者。品牌影响力的提升,让海安制造在国内外市场中更具话语权。 九、未来展望:向2000亿元目标冲刺 近年来,南通海安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,工业应税销售总量连续位居南通第一。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、智能制造的全面推进和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,当地正朝着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的目标迈进。未来,海安将持续以创新为引领,深化产业转型,优化发展生态,推动制造业向“海安创造”跨越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2025-08-11
-
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浙江举办物流周活动 推动多领域项目签约
2023年,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浙江东阳举办以“动车时代·节点城市”为主题的物流周暨现代服务业发展恳谈会,聚焦家具、电子商务、旅游等重点领域深化区域合作,通过政策解读、产业推介、项目对接等环节,全面展示发展优势,推动招商引资取得实效,为两地经济协同发展搭建新平台。 一、区位交通优势筑牢发展基石 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,海安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区域发展中愈发凸显。随着沪通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推进,海安与上海及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持续缩短,上海大都市圈的同城效应逐步释放。依托“公铁水”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枢纽,海安形成了公路网络纵横交错、铁路枢纽辐射全国、内河港口通江达海的多式联运体系。这一枢纽地位不仅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效支撑,更推动海安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及沪宁1小时经济圈,加速实现枢纽优势向物流优势、产业优势转化,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 二、区域产业协同释放合作潜力 海安与浙江东阳等地在长期交流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,两地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。东阳民营经济活跃,在家具制造、电子商务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拥有深厚的产业积淀和丰富的市场资源;海安则凭借枢纽物流优势、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广阔的市场腹地,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、拓展苏北及华东市场的重要门户。此次恳谈会通过搭建企业交流平台,进一步凝聚了两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共识。双方将围绕家具产业全链条协同、电子商务跨区域联动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方向深化合作,推动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生态。 三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服务效能 为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兴业,海安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抓手,持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。在活动中,海安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以一流的办事效率、一流的服务质量、一流的投资环境,为投资者提供全周期、全方位的服务保障。近年来,海安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简化审批流程,推行“一站式”服务和项目帮办代办机制,确保项目落地“加速度”。同时,在政策扶持、要素保障、人才引育等方面出台系列举措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,努力营造“投资放心、生活舒心、工作开心、事业顺心”的发展环境,让企业在海安安心发展、做大做强。 四、产业发展潜力得到全面展示 活动期间,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题宣传片,直观了解开发区的发展历程、产业布局和未来规划。开发区负责人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推介,重点阐述了在家具、电子商务、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定位、比较优势和支持政策。中国东部全球家具产业基地代表则聚焦家具全产业链发展,介绍了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、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生态,以及依托枢纽物流优势打造区域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。通过系统的产业推介,充分展现了海安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和投资潜力,吸引了浙江客商的广泛关注。 五、合作项目签约注入发展动能 经过前期深入对接和洽谈,此次恳谈会达成多项合作成果,多家企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。签约项目涵盖家具智能制造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、智慧物流仓储、文旅融合开发等多个领域,既有延伸产业链条的补链强链项目,也有培育新兴业态的创新合作项目。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,将进一步完善海安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,推动家具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升级,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提升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。同时,项目的推进将为海安带来新的投资增量、就业岗位和税收来源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 此次物流周活动的举办,不仅是海安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的具体行动,更是其依托枢纽优势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。随着合作项目的落地和区域协同的深化,海安将进一步巩固长三角北翼投资高地地位,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2025-08-09
-
海安开发区一季度工业应税销售领跑南通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动能
南通海安开发区一季度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,工业应税销售达379.87亿元,继续保持全市第一,同比增幅达26.22%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区域持续优化产业结构、狠抓高质量项目建设,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推进,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。 一、招商引资提质增效,龙头项目加速集聚。作为国内防水材料生产龙头企业,某企业近日公告拟投资17亿元在海安开发区建设生产基地及区域总部研发基地项目,其中生产基地投资10亿元,建设周期18个月。该企业选择落户,看重的是海安显著的区位优势——便于扩大在华中、华东地区的供货能力,以及厚实的工业基础、扎实的服务措施和良好的创新氛围。龙头项目的落地,进一步完善了区域产业链条,增强了产业竞争力,成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。 二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新增长点贡献突出。海安开发区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,聚焦高质量项目建设,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。据南通海安市发改委介绍,区域内329个5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项目,一季度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99.94亿元,占全部工业应税销售的52.63%,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。自2015年在全市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后,2016年、2017年海安工业应税销售持续保持全市第一,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效逐步显现,为工业经济稳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三、企业创新驱动发展,“常青藤”企业引领升级。区域内多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、市场拓展培育新增长点。某上市公司投资超10亿元在海安设立科技公司,建设生产和研发基地,其研发的汽车控制臂项目曾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,原位纳米强化车身挤压型材产品填补国内空白,已应用于多个国际汽车品牌。目前,该公司正实施年产4万吨轻量化环保型铝合金材项目,投产后有望新增年销售10亿元。某茧丝绸集团建立国家级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形成从蚕种繁育到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,一季度实现销售21.54亿元,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,展现出传统产业通过创新焕发的新活力。 四、开放型经济深化拓展,市场空间不断扩大。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,提升发展能级。某环保企业不仅在国内26个省市布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,还将业务延伸至越南、约旦、俄罗斯等国家,一季度应税销售同比增长八成,纳税超亿元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,为海安工业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活力,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,也为工业应税销售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。 五、服务保障持续优化,营商环境不断提升。海安开发区在吸引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过程中,注重强化服务措施,营造良好创新氛围。通过简化审批流程、提供政策支持、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,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,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搞生产、抓创新。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投资、留住企业的重要因素,也为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六、工业基础厚实稳固,产业集群效应显现。海安工业基础厚实,经过多年发展,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集群,上下游配套完善。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,还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,提升了整体产业竞争力。一季度有5家企业工业应税销售超过10亿元,正是产业集群效应下企业发展壮大的体现,也反映出区域工业经济的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。 七、创新平台支撑有力,科技成果转化加速。区域内企业注重与科研机构合作,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平台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国家级、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,为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、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,推动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、新技术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。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,成为企业实现增长的关键动力,也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创新动能。 八、发展目标清晰明确,持续发力未来增长。面对一季度的良好开局,海安开发区并未止步,而是明确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未来目标。通过聚焦重点产业、培育新兴产业、壮大现有企业,不断挖掘新的增长潜力,力争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,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2025-08-09
-
江苏海安经洽会招商成果显著 签约项目142个民资投资超250亿
2016年,江苏海安举办经贸洽谈会,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,新签约项目达142个,涵盖新能源汽车及配件、机器人、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,其中民资总投资超250亿元,外资投资6.82亿美元,众多优质项目的签约落地,为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 一、签约项目凸显产业多元布局 本次经洽会签约项目覆盖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,形成多元发展格局。在新兴产业领域,新能源汽车及其配件、机器人、节能环保等项目集中签约,推动海安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;锦纶功能新材料、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则聚焦产业升级,助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同时,家居等民生领域项目的签约,进一步完善了当地产业生态,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。其中,净硅太阳能电池、汽车安全带插座电子部件、铝合金精密压铸、医用无纺布等一批技术含量高、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选择落户,为海安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 二、战略定位支撑投资吸引力提升 海安近年来围绕“枢纽海安、物流天下”战略取向,持续强化区域发展优势。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,海安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江苏东部“公铁水”无缝对接的商贸物流高地,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,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增强对投资项目的吸引力。在产业发展方面,海安注重科技资源聚集与创业活力激发,通过优化创新生态、搭建合作平台,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项目入驻。区域战略的精准实施,使海安在招商引资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,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优选地。 三、投资环境优化促进项目落地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海安招商引资取得成效的关键保障。当地在政策支持、政务服务、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,为企业提供全流程、高效率的服务保障。针对签约项目,海安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,从前期对接、审批办理到后期建设、投产运营,全程跟踪服务,确保项目顺利落地。同时,海安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,加强园区建设,提升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,为企业员工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。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,吸引了部分国家驻华使领馆参赞、领事,世界500强企业驻华代表,中国500强企业及部分央企、上市公司负责人等200余名客商参会,展现出海安投资环境的强大吸引力。 四、发展成效彰显经济发展韧性 凭借持续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,海安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。近年来,海安每年的项目开工数、开工面积数、设备投入量、工业用电量在南通全市保持领先,在南通各县市区中率先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元,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。本次经洽会签约的142个项目,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、延伸产业链条,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,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为海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未来,随着签约项目的逐步投产达效,海安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,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2025-08-07
-
江苏海安农业园区招商再添亮点:火龙果联合国项目落地引领产业升级
在江苏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战略推动下,园区成功引入“火龙果联合国项目”,标志着区域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。该项目汇聚多方投资力量,聚焦高端果品培育与市场对接,旨在未来几年内构建综合产业集群,从种植延伸至旅游、加工等多元领域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 一、 雅周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海安农业发展的核心载体,持续深耕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。园区借助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规划,强化了土地资源优化与生态保护机制,以火龙果项目为核心,融入绿色种植理念,促进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。该项目的落地基于对市场需求深度调研,强调品质优先,确保果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,从而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。 二、 项目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多样化优质火龙果品种,以满足高端消费者需求,并形成产业示范效应。通过引入先进培育技术,如智能温室监控系统和无公害生产模式,项目优化了种植流程,减少了环境足迹。规划强调全链条开发,初期重点提升种植效率与产量质量,中期衔接教学培训与采摘体验,长期推进加工基地建设,打造集生产、休闲、教育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。 三、 经济与社会影响方面,项目带动就业增长与农村增收,为海安地区经济多元化奠定基石。它响应乡村振兴政策,通过吸引游客流量,激活周边服务业发展,同时强化科技兴农理念,提供技能培训机会,培养新型职业农民。这一模式为类似农业园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,推动产业良性循环与区域协同进步。 四、 未来规划将聚焦产业集群成型后的品牌培育与国际合作拓展,依托项目基础深化市场渗透与影响力提升。园区计划加强科技创新支撑,孵化衍生业务链条,确保项目稳健推进,持续释放农业产业升级红利,为海安乃至周边区域创造长远发展价值。这一举措彰显了现代农业转型的新趋势,也强化了海安作为农业强区的战略地位。
2025-08-07
-
海安“云端”家具展销会创新模式助力产业招商与采购升级
首届中国海安云端家具展销会暨东部家具原辅材料采购节以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模式成功举办,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实体展会与云端互动的有机结合,有效扩大了招商引资的辐射范围。活动吸引了近200家材料商线下参展,500余家一级批发商入驻材料市场,线上平台集中展示海安家具产业优势,并通过直播技术吸引全国专业观众,推动产源地家具与新零售业态深度结合。 一、创新办展模式打破时空限制 展会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并行机制,线下展区覆盖海安及周边地区材料商,线上平台整合200家家具制造企业与材料商资源,精选15家标杆企业进行重点推介。通过微信小程序、直播等技术手段,实现展商与采购商的实时互动,解决了传统展会地域限制问题。东部家具原辅材料市场作为线下核心展区,30万平方米空间汇聚五金、皮革、木工机械等全产业链资源,为采购方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。 二、数字化工具赋能产业供需对接 云端展销会依托直播技术构建高效传播场景,企业负责人与行业专家通过线上直播间开展产品推介与带货活动,预估总播放量达20万次。专属“红人”直播间的设立,进一步强化了海安家具产源地的品牌曝光,推动“工厂直供+电商直播”新零售模式落地。线上裂变式传播与线下万人规模的专业观展形成联动,有效提升了供需匹配效率。 三、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海安依托东部家具产业基地的集聚优势,通过展会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。原辅材料采购节聚焦200公里半径内的家具制造企业需求,吸引长三角地区专业买家参与。线下材料展的规模化呈现,印证了海安作为华东地区重要家具材料集散地的地位,而云端展示则进一步将区域产业影响力扩展至全国市场。 四、长效促消费机制持续释放动能 活动通过三天集中展销,不仅促成短期交易,更建立了长期产销对接渠道。线上平台的数据沉淀为后续精准招商提供依据,线下市场的常态化运营保障了供应链稳定。这种“会展+市场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为海安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力,也为同类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。
2025-07-31
-
【海安县招商】南通海安:以智能化创新改造推动纺织产业提档升级
南通海安聚焦传统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,通过强化政策引导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、鼓励智能化创新改造,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质资源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转型。目前,当地234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,传统产业在转型中焕发新动能。 一、构建政策支撑体系,夯实产业升级基础。为系统推进纺织产业转型,南通海安2022年出台《纺织产业智能化改造与绿色发展行动计划》,明确从技术改造、绿色生产、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。2023年,当地设立纺织产业专项发展资金,对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的企业按投资比例给予补贴,并建立“智改数转”服务平台,组织技术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,帮助企业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。截至2024年,已有超180家纺织企业享受政策支持,推动产业转型步伐加快。 二、加速智能化改造进程,革新生产运营模式。南通海安鼓励企业引进智能装备、建设数字化车间。2021年,当地多家纺织企业启动智能化改造项目,引入自动络筒机、智能落纱机等设备,减少人工依赖。2023年,某大型纺织企业建成全流程数字化车间,通过生产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,实现订单排产、质量检测等环节智能化管理,生产效率较改造前显著提升。2024年,部分企业进一步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,打通设计、生产、销售数据链路,订单响应时间缩短,客户满意度提升。 三、深化绿色生产转型,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。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要求,南通海安2022年在纺织行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,引导企业采用无水染色、生物酶退浆等环保工艺。2023年,推动企业实施能源结构改造,支持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,降低传统能源消耗。2024年,当地多家纺织企业通过国家绿色制造体系认证,废水循环利用率提升,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21年明显下降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提升。 四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,增强集群竞争优势。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,南通海安2023年规划建设纺织产业创新园区,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智能装备制造、纺织新材料研发等配套企业,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。2024年,园区举办纺织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,促进本地企业与科研机构、上下游企业合作,推动技术共享与资源整合。目前,园区已形成从纤维研发、面料生产到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,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。 五、强化创新能力建设,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。南通海安注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2022年支持纺织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,开展功能性面料、智能纺织品等领域技术攻关。2023年,当地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提升,多款具有抗菌、阻燃等功能的高端面料实现量产,产品附加值提高。2024年,部分企业开始探索“纺织+智能”融合产品,开发可穿戴纺织设备等创新产品,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。 通过一系列举措,南通海安纺织产业正逐步摆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,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转型。未来,当地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,推动更多企业实现“智改数转”,助力纺织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2025-07-29
-
【海安县招商】盐通高铁南通段启动试验桩施工 助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
近日,盐通高铁南通段“海安特大桥工艺试验桩”正式开钻,标志着这一国家重大交通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。作为沿海铁路的关键组成部分,该项目的推进不仅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,还将通过优化长三角北翼路网布局,进一步提升南通作为枢纽城市的辐射能力。 一、试验桩施工奠定技术基础 在机械轰鸣声中,位于南通海安市大公镇的试验桩工程于近日启动。此次施工旨在通过采集首次沉桩参数,为后续全线桥梁作业提供科学依据。试验桩数据将直接影响桩基深度、混凝土配比等核心指标,是确保时速350公里高铁轨道平顺性的关键前置环节。 二、国家骨干通道建设提速 盐通高铁北接徐宿淮盐铁路,南联沪通铁路,全长156.6公里的正线构成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段落。项目建成后,将成为京沪高铁第二通道的组成部分,有效分流现有干线运输压力。南通市相关部门表示,通过优化施工组织,力争将原定4年工期压缩至42个月。 三、枢纽效应激活区域经济 该铁路贯通后,南通将形成由北沿江高铁、沪通铁路和宁启铁路构成的“丁字形”枢纽。这一布局使南通成为连接苏北与上海都市圈的核心节点,预计将带动沿线东台、如皋等县市的产业协同发展。特别是对港口物流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集聚效应显著。 四、技术创新保障工程品质 针对沿线软土地质特点,施工方采用工艺试验桩先行模式,通过动态调整施工方案确保路基沉降控制在毫米级。项目团队还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,对打桩过程中的振动频率、贯入度等20余项指标进行实时反馈,为同类地质条件高铁建设积累经验。 目前,盐通高铁南通段已全面展开征地拆迁和临时设施建设,关键控制性工程海安特大桥的施工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。该项目的实施对强化长三角城市群互联互通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。
2025-07-29
-
【海安县招商】总投资10亿元汽车配件项目成功签约落地海安李堡
南通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,总投资10亿元的汽车配件生产项目于海安市李堡镇成功签约,该项目将进一步优化当地工业布局,助力产业升级,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 该项目于2024年春季签约落地,一次性开工厂房面积达数万平方米,设备投资超过1亿元,标志着海安市李堡镇在亿元级工业项目上实现新进展。项目专注于汽车零配件制造,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采用先进智能化生产技术,计划分阶段投产,预计将创造稳定就业机会,强化李堡镇的工业集群效应。 二、 项目投资方上海山城实业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,作为工贸一体化的大型民营企业,在汽车配件生产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,与国内多家品牌汽车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该企业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、塑料原料贸易及纺织制品加工,其多元化经营模式提升了项目可持续性,将为海安市提供技术共享与供应链整合机会。 三、 项目落户后,李堡镇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,南通市汽车配件产业竞争力随之提升,可吸引配套企业入驻海安市。2024年区域发展规划强调产业转型,该项目通过技术输出和产能扩张,支持江苏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,有利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。 四、 李堡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,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策略助力项目加速推进,南通市未来将聚焦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升级,推动汽车产业链延链补链。该项目建设周期与市场需求对接,强化了海安市在江苏工业走廊中的战略节点地位,为后续招商引资提供示范效应。
2025-07-29
-
【海安县招商】南通:坚持高标准引领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
南通始终将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,以高标准建设为抓手,通过优化布局、创新机制、强化招商等举措,推动各类园区在招商引资、产业升级、创新驱动中发挥核心作用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 一、优化顶层设计,完善发展机制。南通立足全域发展格局,近年来持续推进园区规划整合与体制机制改革,通过专题会议统筹协调编办、发改、财政等部门力量,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。在农业领域,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区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,科学划分现代农业样板区、稻麦种植展示区等功能区域,推动农旅、文旅、商旅融合发展,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。通过机构设置优化、资源要素整合,该园区已吸引20多个项目集聚,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。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,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也通过体制调整,强化经济管理职能,提升发展活力。 二、聚焦产业升级,构建特色集群。南通各园区立足资源禀赋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集群化发展。在先进制造业方面,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、新材料等产业,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,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;通州湾示范区聚焦绿色石化、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,加快重大项目建设,推动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。农业园区则注重延伸产业链条,雅周现代农业园区除发展特色种植外,还培育蚕茧丝绸加工、农产品电商等业态,推动农产品从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、品牌营销拓展,2023年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较建设初期实现大幅增长。 三、强化创新驱动,提升核心动能。南通鼓励园区搭建创新平台,深化产学研合作。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试验基地,引进推广稻麦新品种、智能灌溉等新技术,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;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、众创空间,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、中试等服务,2022年以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十家。同时,园区注重人才引育,通过政策支持吸引产业领军人才、专业技术人才入驻,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。 四、优化服务保障,营造优良环境。南通各部门协同发力,为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。财政部门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完善道路、供水、供电等配套设施;人社部门协助园区开展技能培训,保障企业用工需求;审批部门推行“一窗受理、并联审批”,简化项目落地流程。针对农业园区特点,相关部门还出台土地流转、金融扶持等专项政策,解决园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南通各类园区吸引力不断增强,近年来招商引资签约额保持稳定增长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2025-07-29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